株洲华远学成教育 分站首页移动站 返回总站

学员必备工具
发布最新考试资讯

4001828123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 学历提升> 成人高考

2013年成人高考(高起专)语文:语言的表达与运用

语言的表达运用讲究准确、鲜明、生动、简明、连贯、得体。前五点.是对语言自身的要求;得体则是要求语言运用要符合外部环境。

1.准确

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、句愈的基础上.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、内容要点、中心思想.按照题目的要求,使词语运用、句式选择、语气选择等符合表达目的.准确在语言运用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。语言的准确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(1)符合特定的情境。如:

枉风扶细柳,淡月失梅花。

其中“扶”和“失”二字用得相当准确。“扶”字把“轻风”人格化了。形象地描绘出了“轻风”徐来、柳枝拂然的柔态,给人以柔美之感.用一个“失”字,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。

(2)符合事理及对象。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,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。

(3)正确使用口语、书面语。口语通俗易懂.书面语庄重典雅.它们并无优劣之分。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。口语、书面语的转化。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化,还要注意转述时间、地点、对象等具体情况。

(4)准确表达范围、程度及心理。如:

有一个贝壳迷花了十年的心血.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。

“收集”用得不准确。“花了近十年的心血”说明找寻的难度应该很大,所以.用“搜集”更准确。

2.鲜明

鲜明是指用词造句都能明白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,不模棱两可,不含糊其辞。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。要注意精心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和不同语气的句子.把自己的褒贬好恶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.要力求语言通俗明白.不生造词语.不用冷僻词语,不随便使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;要尽量使用简洁明快的短句,不随便使用结构复杂、晦涩难懂的长句。具体要求是:

(1)精确选用词语。在选用词语方面.不同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。在表达时,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.可以通过词义的褒贬来实现。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,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.只要结合好语境.同样也可以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,增加语言表达的鲜明待点。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,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。如:

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日出江花红胜火.吞来江水绿如蓝。能不忆江南?

该词仅用两句就描绘出朝霞出现在东方时,江边的花儿比火焰还红,春天到来后,江水就像草那样碧绿的图景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风景画面。通过一系列色彩词的使用,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。

(2)恰当选用句式。在语言表达中.要注意句式的变换,一定的句式表露一定的感情,句式变了,句意也会产生的变化。如:肯定的语气表明观点.可体现自己态度的坚决。双重否定、反问句式可加强语气.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。句子形式整齐,声音和谐,气势贯通,意义鲜明,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,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。散句则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,长短不一,自由活泼,生动感人,使用散句能使语气舒缓,舒卷自如。另外,如能恰当地使用反问、排比、对偶等修辞.也能增强语言的鲜明感。

3.生动

生动指具体形象.新鲜活泼。生动,往往是以准确、鲜明为前提的。有时做到了准确、鲜明也就做到了生动;而离开了准确、鲜明去片面追求生动,就会给人矫揉造作、华而不实之感。要注意恰当使用动词、形容词,从形、声、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攀,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;要注意运用比喻、拟人、借代、夸张、双关等修辞方法.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灵动性,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狱感;要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,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,力求语言的声律美,让人读起来上口.听起来悦耳。

具体要求是:

(1)恰当选用词语.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或色彩浓重的词语。使用的词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.可把词语用活。

如宋祈的《玉楼春》的词句:绿杨烟外晓寒轻.红杏枝头春意闹。

该句运用了通感手法,一个。闹”字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沟通,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枝头繁花竞放,蜂蝶纷飞,春意盎然的景象。

(2)恰当选用句式。语言表达中,相同的意思,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,.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。在句式的选择中,应注意特殊句式、常用句式、长句短句、骈句偶句、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,注意语句的整散、错综变化、语气、倒装等方面。如:

射箭要看靶子.弹琴要看听众,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?

第三分句本可写成“写文章做演说也要看读者看听众”,但作者却换用反问句式,形成整散结合,同中见异的修辞效果,使语言显得活泼多姿。

(3)恰当使用修辞手法。语言表达要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、形象的、新鲜的、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。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,可以使语言更生动、准确、鲜明.增强语势.如比喻使事物更形象生动;比拟把事物人格化,使描绘对象色彩鲜明、生动形象、表意丰富.排比可加强语势、充实内容、加重感情;反问是为了强调;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,以加强语气、烘托气氛、增强表达效果;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.表意凝练、抒情酣杨;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。如:

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,这是杰克·弗洛斯特的名片。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,每年光临之前.总要先打个招呼。(欧·亨利《誉察与赞灸诗》)

语段中把“枯叶”比作“名片”,生动新颖,把冬天拟人化,使它具有人情味,语言富有幽默感,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惧冬天的心情。

4.简明

简明是指语句表意时,在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,要力求简要明白。简要指不重复啰嗦,不拖泥带水;明白指表达没有歧义费解之处。用一句话来概括,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,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,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的效果。要做到用语简明,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,省去不必要的重复。

看下边这几句话:

①你们好心肠要好到底,我们上礼拜的一块钱总得补给我们。

②构成人体细胞的各种原子,取自于饭莱.然而它们在人体内已不再是饭莱了。

③《毁灭》?我记得不知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,说是一本好书。

④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,看样子有六十岁左右。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于。

①的第一个“我们”应删掉。②“取自”有“于”的意思.再加上“于”,重复。③“什么”已包含疑问的意思.加上“不知”语意重复。④“嘴巴下”多余。

5.连贯

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。一篇之中,先说哪一段.后说哪一段。一段之中.先说哪一句,后说哪一句,都要作通盘考虑.合理安排,尽可能使文章语意畅达、前后贯通,一气呵成.要使文章语言连贯.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(1)话题要前后统一。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,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;每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.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。如果在几句话或几段话中间插人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,就会造成意思的跳跃或中断,导致话题转移,影响语言的连贯。如:

到今年2月初,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,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断一期的《北京大学学报》上。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,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。在长达1.6亿多年的中生代……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,更为重要。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.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.

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,后边突然插人“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”一句,致使话题转移,影响了语言的连贯。

(2)表述角度要一致。说明一个意思,描述一个对象,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.包括时间角度、空间角度、人称角度等。一句话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句话,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。如果叙述角度不断变换,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。如:

1936年12月9日,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,在几应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,于中正门(今解放门)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,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卫,打开铁锁,冲出城门.奏响了震惊世界的“西安事变”的序曲。

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“西安学生”,“打开铁锁”则承前省略换成了“守城军官及门卫”.后边“冲出城门”则又转回了“西安学生”,这样换来换去.影响了语言的连贯,如果在“打开铁锁”后断句,在“冲出城门”前加上:“学生们”,语言就连贯了。

(3)语言要衔接紧密。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,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。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主要指恰当使用关联词语、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、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等。如:

1993年初,李广岭发现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.这枚较小的蛋化石.显得有些扁。直径为9厘米,约重450克,蛋壳完整,没有裂纹,比跟它同样大小的要轻。

第一句只说他发现“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”,紧接着却说“这枚较小的蛋化石”,“较小”在前边没有交代,很突然.致使语意表达不连贯。

6.得体

所谓得体,就是适合语言环境.用语恰如其分。“得体”之“体.,既不是指文体,也不是指语体.而是指在书面或口头交际中的遣词造句用语,务须恰如其分地表达意思。程度的深浅,色彩的浓淡.范围的大小,语气的强弱等.均要做到分寸感强.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。这是语言运用的最高标准.以此求得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.运用语言得体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:

(1)明确目的,有的放矢。说话也好,写作也好,都有一定的目的,或叙述事件,或说明事理,或描述现象.或抒发感情.等等。因此,在动口说话或动笔写作之前,先要明确目的。

比如夏衍的《包身工》,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、牛马不如的悲协生活.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现象.因此,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。第一段就很典型:

旧历四月中旬,清晨四点一刻,天还没亮,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。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:“拆铺啦!起来!”接着,又下命令似的高叫:“‘芦荣棒’.去烧火!妈的,还躺着,猪猡!”

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,他们“睡在拥挤的工房里”,“天还没亮”就“被”人像牛马一样“吆喝”着起床.被动句式及“吆喝”的选用,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。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,他们则是“大声地呼喊”,“下命令似的高叫”,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.词语和句式的选用,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、狠毒。

(2)看准对象,讲究分寸。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,既有说或写的一方.也有听或读的一方。因此,说写者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要从对象的年龄、职业、思想、性格等特点出发,说恰当的话,即所谓“对什么人说什么话”。

冰心先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。有个小朋友读过她不少文章,很敬重她。有一次见到她,这个小朋友问:“冰心奶奶,您今年几岁了?”“几岁”是问小孩子的话,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七八十岁的德高望重的老奶奶.不得体。如果说成“您高寿?”或“您多大年纪了?”就比较得体了。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,他在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,转述别人的话时.就直接称“刘和珍”,白己叙述时则称“刘和珍君”,表现了对她的敬重。

(3)适应场合,巧妙用语。场合,既指一定的时间、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,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。所谓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所谓“因境设辞”,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,说话用语巧妙自然。

场合有种种不同,或悲痛,或欢乐.或正式,或随意;或紧张繁忙,或轻松愉快,等等。不同的场合,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.一般说来,在悲痛的场合,应该严肃、认真,不宜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;在欢乐的场合,应该高兴、愉快,不宜唠叨自己的苦恼、不满。

十年教育经验 专业专注服务

成为奋斗者信赖的终身学习平台!